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能源服务技术框架及业务模式

综合能源服务技术框架及业务模式

发布时间:2024-03-26 23:32:27

  1. 电网和用户互动的相关技术有哪些内容
  2. 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框架
  3. 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试点工程的内容有哪些?

一、电网和用户互动的相关技术有哪些内容

智能电网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智能用电,在推广智能用电过程中,灵活互动的供用电模式已经是大势所趋。本文简要介绍了灵活互动智能用电的技术内涵,并对灵活互动智能用电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灵活互动智能用电;技术内涵;发展方向

引言

电力行业是消耗电能最大的行业,电能浪费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用电,成为电力从业人员一直关注的问题,经过长期的发展研究,专家学者研发出灵活互动智能用电技术,这种技术能够一系列智能化的装置,能够指导用户用电,最大程度的节省电能,为社会主义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1灵活互动智能用电技术的内涵

1.1ami标准、系统及终端技术

ami作为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可以利用它对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收集、检测和分析。ami网络用电系统的确立将完全改变目前电力流与信息流单向流动的局面,为用户和电网的多层次双向互动提供条件和技术支撑。借助电网的信息交换,用户能够随时了解电网的负荷状况和用电价格,尽而促进电网的顺利运行。同时,在电价政策的正确引领下,用户侧储能整备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将大大降低电网负荷的峰谷落差,提升电力设备的使用效率。

1.2智能用电双向互动运行模式及支撑技术

一般情况下,智能用电双向互动运行模式及支撑技术由双向互动业务流程技术、电力用户用能管理技术、双向互动支撑平台技术和需求响应分析控制技术等组成。其中,双向互动业务流程技术主要针对如何按照相关的业务规范和标准流程,实现电网和用户的双向互动进行研究。而电力用户用能管理技术则是采用一系列有关技术方法,达到电力能源被高效合理利用的目的。双向互动支撑平台技术就是为互动服务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相对应的电力设施。需求响应分析控制技术则被用于分析电网负荷情况,根据分析结果辅助电网合理配置资源。

1.3用户用电环境与用电模式的相互影响

制约电力负荷变化的因素有许多,而且不同因素对负荷变化规律的影响不尽相同,尽而使得负荷变化呈现波动性。在众多影响因素中,自然环境因素对负荷变化规律的影响较为短暂,表现出相对的短期波动性。通常,人作为联系用电环境与用电负荷变化的桥梁,即用电环境对用电模式的相互影响是通过改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程度,继而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现有研究显示,与单一环境指标相比较,多种环境综合指标对与电力负荷的评估更为准确。

2灵活互动智能用电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ami研究与实践

目前,中国已制定了电子式电能表、电力负荷控制、用电信息采集等标准。但是,至今尚未形成适应中国国情的ami。在双向计量和即插即用方面,缺乏满足分布式电源间歇性、随机性、功率大范围快速变化等特性的双向计量技术。在分布式电源及储能元件即插即用并网的计量、信息、控制等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技术差距,未形成智能交互终端、分布式电源即插即用并网标准。在量测系统智能化方面,中国现有的工商业用户负荷管理终端几乎没有智能功能,也不支持远程缴费、停电信息主动报告等互动业务功能;缺乏基于电价和激励措施的技术手段以引导用户用电方式的调整;通过智能交互终端,结合电网公司互动服务主站,支持用户灵活互动的技术手段尚有不足。在先进传感技术方面,尚未开展对基于巨磁阻效应的电流传感器技术的研究。

2.2智能用电双向互动研究与实践

中国在传统营销业务体系方面具备深厚的基础,已实现营销业务流程标准化,开展了有序用电、可中断负荷响应等需求侧管理实践。通过一系列智能用电小区试点建设工作,在智能用电互动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中国的互动用电尚在起步阶段,缺乏互动与激励机制,从而导致中国区域性、季节性的电力短缺,局部地区电力过剩或短缺的情况不时出现。目前,基于传统营销模式的用电服务体系和业务流程难以适应未来灵活互动用电场景的需要,满足电力用户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需求的互动技术手段有待丰富,在需求响应决策、仿真技术和用能评测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较少,用电互动支撑平台及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研究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尚不能满足灵活互动的智能用电需要。

2.3用户用电环境与用电模式相互影响的研究与实践

用电环境与气象关系密切。针对气象对负荷的影响,国内外现有的研究集中在电力负荷与温度、风速、湿度等气象因素的关系方面,主要用于负荷预测及建筑能耗分析和控制。分析气象条件对电力负荷的影响关系,有针对性地利用专业气象服务,对电力部门提高用电率、节约能源、实现合理调度有重要意义。

3灵活互动智能用电的技术发展方向

3.1体系框架更加完善

目前使用的灵活互动智能用电体系还不够完善,还没有完全适应中国用电用户的要求,该体系框架包含的内容很多,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及时ami标准以及终端技术等,这是灵活互动的智能用电技术得以发挥价值的关键。相关人士在完善体系框架时,首先要明确整个体系的具体构成情况,并且对各个平台的功能进行定位,具体需要哪些技术,了解基本信息之后,既要开始设计出配套标准体系,该体系的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因为这个体系的主要功能就是指导用电技术。

3.2 ami架构开发更加合理

目前的ami系统功能并不是十分强大,用电过程中很多需求都不能满足,尤其是用电用户的数量受到了限制,因此对该架构进行开发首要目的就是让其能够满足更多用户的用电要求,初步设想在百万用户以上。不仅如此,ami架构支持方式更多样,既能够符合分布式电源的要求,又能够满足信息采集、处理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可以与电力负荷控制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对电力负荷进行柔性管理,实现智能检定技术的同时,还可以实现相互间的互动。ami架构研发的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是用户与电网之间尽快的实现互动,电网能够随时随地的解决用户的要求,进而实现家居智能控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研发出功能更多的交互终端等智能化程度非常高的设备,之后将这些设备应用在ami结构中,从而实现上述目标。

3.3智能用电双向互动运行模式以及支撑技术

研究人员应该在这项技术上投入更大的精力,政府也应该在这个技术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其主要的研发要点如下:首先,要以用户需求为准,开发出更先进的服务模式,并且建立与供电企业业务相符合的业务流程,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智能决策等系统的开发,这样供电企业就能够遇到异常情况时,能够非常快速的做出决定,而且在没有发生异常情况下,决策系统就可以直接行使功能,从而降低企业人员的工作量;再次,管理系统的开发很重要,该管理系统主要的功能是能够对用电用户进行智能分析,但是需要用户安装相关的管理系统设备,这样就能够非常指导用户更加科学合理用电,节约电能,进而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最后,研发供用电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智能化以及互动化进而实现电网与用户的互动联系。

二、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框架

李英康 张铁奎 米胜信 戴葳葳 彭秋月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 本文通过对实物地质资料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和应用范围的调查,分析了实物地质资料的服务现状。针对当前实物地质资料服务面临的“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投入不够、组织机构不健全、人才队伍不配套、服务设施落后”等问题,浅析了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的建设框架。

关键词 实物资料;服务体系;建设框架

一、前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精神,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实物地质资料的服务体系是一种对实物地质资料实行规范化、系统化社会服务的工作体系。它包含组织管理机构、人员、管理服务的办法、法规、技术标准、工作制度,还包括服务方式、途径、服务系统、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以及服务组织机构、客户服务系统的运行管理规范与服务过程的质量评价。建设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的目的是为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措施。

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先弄清楚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要做哪些基础性的工作?为此,我们针对实物地质资料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了调研和考察工作,初步了解了现存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单位的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于实物地质资料的服务方式,进行了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分析,从服务组织结构、服务管理标准化、服务数据标准化、服务网络系统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服务设备配备、人员与机构设置和服务产品开发8个方面,探讨了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框架方面的问题。

二、服务需求分析

作者在以往对全国地质资料管理部门和相关地勘单位发放“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提供目录查询服务是服务的主要方式

在实物地质资料服务方式方面,多数调查者认为应在三个方面提供服务,分别是目录查询服务,馆际信息交流服务,实物观察、取样和测试服务。

首先,提供目录查询服务。希望全国各级实物地质资料保管机构、单位,尽快地提供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查询服务。

其二,加强馆际信息交流。在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网络系统未建立起来之际,为了方便全国各地用户查询实物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应加强馆际间、单位间的信息交流工作,以便就地就近查询实物地质资料信息。

其三,提供实物资料的观察、取样和测试服务。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多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机构,特别是基层地勘保管单位,缺少实物观察、测试的场地、设施和设备,以及相关的管理规定。所以,在近期内难于开展广泛的实物资料观察、取样和测试服务。

2.以矿产资源评价和区域地质调查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为主要服务内容

在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内容方面,多数用户需要获取在矿产资源评价和区域地质调查中所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实物的主要类型是岩矿心、岩矿石标本及矿石光片、岩石薄片。这与目前各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保存的实物地质资料主体情况基本一致。

此外,还需要实物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成果,就目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状况来看,因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提供服务。

3.不同用户需求不同类型的实物地质资料

在用户方面,主要是从事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开发和区域地质调查、地下水勘察工作的地矿勘查企业与开发商、科研单位和政府管理部门。

政府管理部门不但需要实物地质资料生产种类与数量、保管状态、利用情况方面的统计信息,也需要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困难方面的信息,以便政府管理部门通过对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信息的分析,进行宏观预测,制订规划与政策,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

科研单位需要地学前沿、热点问题(地球动力学、新成矿理论、环境评价、灾害预警、科学钻探、新能源)方面的实物地质资料。

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开发商需要能够反映能源矿产规模、储量、品位方面的实物地质资料和矿区勘探情况的综合研究成果,确定矿产资源开发目标。

高等院校需要能够反映特殊地质现象、具备教学范例、普及地学知识方面的基础地质实物地质资料,以提高教学水平。

地质矿产勘查单位需要矿产资源评价和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类型包括岩矿心和岩矿石标本及矿石光片、岩石薄片等。通过已有的实物地质资料分析、测试,降低勘探成本。

三、服务体系建设框架

为解决当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面临的“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投入不够、组织机构不健全、人才队伍不配套、服务设施落后”等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求的问题。

首先,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必须建立在配套法规的基础上,通过理顺管理体制,使服务管理机构遵章守则、规范服务,才能改变目前无章可循、职责不明、标准不一、基础设施落后、人才缺乏的现状。

第二,通过依法进行监督管理,建立符合社会化运行的新机制,强化社会化服务准入制,更好的兑现服务。

第三,运用现代技术,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减少办事环节、手续,依靠网络技术提供在线目录服务。

第四,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各行业部门的交流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平台。

1.体系的构成

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实物地质资料,包括国家出资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完成后提交给国家的实物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的公益性社会化服务是指政府组织各级馆藏机构,为社会提供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服务。

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一系列子体系构成,包括服务组织、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库藏资料、服务产品、服务机构、服务系统及支撑服务的人员队伍、设施设备等子体系构成。

2.工作内容

现阶段实物地质资料主要分管在不同行业的地勘单位或项目及个人手中,其保管环境落后,管理办法、制度、规程不规范和不统一,缺少必备的管理服务设备、设施和人才队伍,很难提供服务利用,其解决办法是通过建立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使实物地质资料的服务和服务管理过程规范化、制度化,让管理机构有法可依,依法监管,服务机构有章可寻,照章办事。

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立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制定编写技术规定、操作规程、管理办法、保障措施。

2)研究实物地质资料的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传送和质量控制的方法。

3)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信息数据库和管理服务系统研究,开发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信息网络系统。

4)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的整理、建档、著录,建立实物地质调查资料信息服务基础数据源。

5)建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包括管理机构与服务机构、管理细则与规范原则(统一配备服务软件、统一标准规范、统一管理服务办法)、服务方式与服务队伍、服务措施与保障措施、服务网络与共建规定、服务设施与服务设备。

6)明确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设置、职责,完善国家馆、省(大区)馆、行业馆、单位库网的建设。

7)研究中国地质构造、成矿规律与特征,建立实物地质资料库藏体系,挑选、收集入库重要的实物地质资料。

3.子体系建设

为了加快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的步伐,围绕实物资料查询、取样、观察、测试等服务方式,开展服务技术标准化、服务数据源、服务系统、服务设施建设、服务设备配备、人才队伍和建立服务组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才能完成实物地质资料服务支撑体系的建设。

(1)服务组织管理

服务组织体系包括中央级和地方级服务体系。中央级包括中央政府地质资料职能管理部门、国土资源部委托的地质资料保管单位和有关地质资料生产与服务单位。

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地质资料,包括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工作,负责保护和提供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全国地质资料馆及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主管单位,负责地质调查资料的接收、保管和服务工作,接受国土资源部的指导和监督。

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全国地质资料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天津、沈阳、南京、宜昌、成都、西安地质调查资料馆承担全国地质资料和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接收、保管和服务工作。油气、核工业、有色冶金等地质资料保管机构受国土资源部委托,承担本行业的地质资料接收、保管和服务工作。这些单位总体构成了中央级地质资料保管和服务的组织体系。

地方级服务组织体系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人民政府地质资料职能管理部门和委托的地质资料保管单位及有关地质资料生产和服务单位。

地质资料管理制度的发布分为5个层次: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委托的其他地质行业管理机构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6个大区中心。

(2)服务管理标准化

主要工作内容是编制与实物地质资料服务有关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

出库:编制出库暂行管理办法,以及用户信息登记表、出库申请审批单、样品出库单、资料借阅单等。

取样:编制取样暂行管理办法,加工处理技术规范(切割、钻柱、磨片)、取样设备操作规程、加工处理收费暂行办法,加工设备登记表、加工处理通知单、加工质量验收单等。

观察:编制观察设备(显微镜)使用登记表、设备使用收费暂行办法、观察记录描述表。

测试:确定不同级别馆藏机构配备的实验室规模、测试鉴定项目范围,编制鉴定测试技术规范,仪器设备配置的技术指标,测试鉴定仪器操作规程,残渣处理规定等。

(3)服务数据标准化

为在网上、电子阅览室向用户提供服务和实现馆际信息交流,需要进行与实物目录、属性信息有关的数据库文件格式(数据流分析、数据字典、数据库结构设计),数据采集著录标准研究,开展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信息加工、数据存储、质量控制方法、运行环境等)。

(4)服务网络共享平台

建立以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信息、属性信息为数据资源的数据交换、数据更新、数据共享服务运行体系,包括信息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数据中心建设、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综合事务管理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等几个方面(表1)。

表1 实物地质资料服务运行体系表

信息服务系统包括信息网站建设,以及其他信息发布查询系统等综合事务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政策法规、执法监察、信访、人事教育、党建、财务、档案、外事、交流信息管理。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全国实物地质资料库网、机构信息管理,数据信息、服务信息管理,服务管理业务统计分析,电子阅览室。数据库包括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信息、属性信息存储。数据中心包括国家、省(大区)行业、地勘单位数据存储、交换体系。软件平台包括操作系统、各类服务平台、基础数据库管理平台。硬件、信息网络包括服务器等硬件设施;局域网、广域网等。信息服务系统以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和相关信息为基础,以内外网为主要传播介质,以信息发布、信息查询、多媒体演示等信息服务为内容,通过信息网站、触摸屏、电子大屏幕等形式,向内部和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在实物地质资料服务门户网站上,建立信息发布、信息查询、决策支持等信息服务系统。

整个服务系统上连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连省(大区)、行业实物地质资料服务部门,省(大区)、行业服务部门下连基层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保管部门,构成先进、完整、安全、高速、大容量的实物地质资料信息交换、服务网络系统,向管理部门和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实时快捷的信息服务。

国家、省(大区)、行业馆藏机构分别建立各自的局域网网站和服务信息网站,下属实物保管单位作为上级局域网成员,不单独在互联网上建站,其实物地质资料数据信息按要求提交到上级网络管理中心,由上级网站统一发布,减少维护工作量和运行成本。

(5)服务设施建设

为保证未来10~20年有效的保存、利用实物地质资料,需要进行实物地质资料服务设施建设,包括实物保管库房(金属架、岩心箱),整理区、检测区(工作台、设备架),实验室。

库房容量:按存放岩心长度计算,国家库40×104~50×104m,省(大区)、行业库容量5×104~20×104m,基层单位容量0.5×104~1×104m,主要包括实物库、文本资料库、电子文档库等。

整理区面积:国家库1500m2,省(大区)、行业库1000m2,基层单位300m2,用于建立实物资料临时存放、资料整理、取样、岩心扫描工作区。

观察检测区面积:国家库200m2,省(大区)、行业库200m2,基层单位80m2,用于实物观察、检测工作区。

实验测试区面积:国家库3000m2,省(大区)、行业库2000m2,用于建立样品实验、测试工作区。

服务区面积:国家库1500m2,省(大区)、行业库1000m2,用于建立资料查询、阅览、扫描、照相、复印、电子阅览、接待、会议、休息室和网络控制机房、数据处理中心、配线间。

服务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某些省(直辖市、自治区)存在实物地质资料相对较少、严重缺少管理人才、资金投入确实困难等问题,可以考虑以几个相邻省(直辖市、自治区)联合建立大区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方式解决。

(6)服务设备配置

服务设备包括库房管理设备、取样设备、数字化设备、办公设备、网站设备、鉴定测试设备等。

管理设备包括电子拣拾机、堆垛机、插车、液压托盘车、温湿度控制设备、监控预警设备等。

取样设备包括剖切机、钻柱机、磨片机、碎样机、切片机等。

数字化设备包括数字化仪、扫描仪、岩心图像扫描、绘图仪。

办公设备包括计算机、电子触摸一体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彩色激光打印机、卡片条形码打印机等。

网站设备包括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ups电源、机柜、防火墙等,以及系统运行环境、安全防护软件系统。

鉴定测试设备包括:①x荧光光谱仪,可承担各种材料定性定量分析,固体、粉末、液体均可,分析元素范围宽从元素周期表第6 号元素6c、8o、9f—92u共86 种,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元素;②niolet 710 红外光谱仪,根据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断有机化合物的功能团及结构特征,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③电子探针,可承担矿物成分分析,无机元素分析,图像分析(微小物体的微观形貌),元素分布状态,元素分析范围为5b—92u;④x射线衍射仪,可承担定性物相分析、定量物相分析、晶脆参数精密测定、结晶度分析、精粒尺寸和晶格畸变测定;⑤核磁共振波谱仪,可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断出物质的分子结构、立体构型等;⑥色谱-质谱联用仪,可承担色谱分离、质谱鉴定,测量分子量及分子式,推断物质结构;⑦xjg-05 金相显微镜,可承担黑色金属材料金相显微组织分析;⑧其他小型常规测试分析设备。

(7)人员与机构设置

服务机构与人才队伍建设是做好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根本保障。国家级、省(大区)、行业级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的内设机构和人员配备如下:

1)内设机构,包括:库房管理室,负责库房维护管理、办理进出库业务;样品加工室,负责样品加工处理、库房设备维护、操作;资料管理室,负责资料借阅、管理,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中心,负责网站、服务系统、数据库维护;综合研究室,负责整理、编录、研究,信息交流;实验室,负责样品测试鉴定、设备维护。

2)人员配备:服务管理、库房维护人员2人;样品加工、设备维护人员4人;整理、编录、综合研究人员4人;资料管理、借阅、电子阅览室人员2人;服务系统、网站、数据库维护人员3人;测试鉴定人员30人;合计45人。

(8)服务产品开发

馆藏机构指南:编制本馆、全国馆藏机构介绍、用户须知、借阅程序、开馆时间、交通位置等。

实物储藏信息: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岩矿心、标本、样品、光片、薄片等)的筛选、收集、入库、保管信息。

相关资料:编制实物资料目录、摘要、管理档案、测试鉴定报告、汇总统计报告、成果分析报告,建立数据库。

技术文档:收集、整理、制定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利用有关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管理制度、暂行办法等。

4.服务体系成员

1)国家馆服务体系,只包括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2)中国地质调查局服务体系,包括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3)全国地质行业联合共建服务体系,包括国土资源部、冶金、黄金、核工业、建材、有色、油气、院校和中国科学院。

5.服务体系建设原则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组织实施中央政府负责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强化相关技术、质量、成果管理和社会化服务。”

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将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面向社会”的方针指导下,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将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完成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的需求分析,并针对实物地质资料在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提出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性、政策性建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及相关单位制定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按年度、分阶段、分部门逐步建立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的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程序和服务全程管理措施,满足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四、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

为了全面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按地质行业(地矿、冶金、有色、建材、化工、黄金、石油、煤炭、矿山、海洋、中科院、院校)开展各自的实物地质资料类型、数量、保存状况的基本情况普查清理工作,编制信息汇总简表、保管库网概略图及实物信息查询目录。

通过这项普查性的准备工作,将有助于了解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服务现状,存在的问题,推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体制、模式(地勘单位保管)的改革。

在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服务模式(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基础上,建立类似档案管理的国家级、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实行统一标准、集中管理、面向社会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模式,建立新形势下的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才能让重要的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

三、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试点工程的内容有哪些?

‍‍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试点工程开展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建设框架研究;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体系总体设计和功能规范编写;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基础平台和实时监控与预警、调度计划、安全校核、调度管理四类应用研发与试点;华北一华东一华中同步电网调度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新能源预测和调整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探索省级以上调度将现有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平滑升级到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开展国调、网调、省调、地调四级调度纵向一体化试点建设等。首批试点工程选择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华北电网调度中心、华东电网调度中心、华中电网调度中心、江苏省电力调度中心、四川省电力调度中心、辽宁沈阳电力调度中心、北京城区电力调度中心、河北衡水电力调度中心进行建设。试点扩充选择福建省电力调度中心和江苏苏州电力调度中心。

‍‍

Top